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知识点 > 语文高频考点 >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

2020-02-17 22:58:15高考网整理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频考点,供大家参考阅读!

 

2019

2018

2017

课标全国Ⅰ卷

1—3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9

1—3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9

1—3,气候正义,9

课标全国Ⅱ卷

1—3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9

1—3,被遗忘权,9

1—3,青花瓷,9

课标全国Ⅲ卷

1—3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9

1—3,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9

1—3,乡愁,9

山东卷

   

6—8,谈审美移情,9

天津卷

5—7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9

5—7,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9

5—7,中国人的时间制度,9

浙江卷

   

7—9,社会传播,10

江苏卷

15—17书家和善书者12

17—19,中国建筑的希望,18

17—19,从脸谱说起,18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对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距汉开国(前206)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做多字一排或两排布局,有的做四字两排布局,有的做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许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是满白文,还是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用朱文,笔画多的字用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两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特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汉代的私印”“一开始就脱离秦制”与第一段中的内容不符,原文是“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2.下列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许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布排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筛选文中信息。A项,说法绝对,由第一段中的“私印也带有框栏”及第三段汉私印在印文方面、形式结构上的重要发展来看,“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表述过于绝对。B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的是“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选项中偷换为“汉字六书”。D项,“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曲解文意,原文中说的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并非仅为美化印文”。

  误区警示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和语句含意类题目,考生容易陷入如下误区:一是审题不清,不清楚是选择“有误的一项”还是“无误的一项”;二是弄不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第1题中“汉代印章”的外延应包括“汉代官印”和“汉代私印”,在解答中要注意这一外延;三是抓不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2题中的关键词是“汉私印”“脱离秦制”“发展”等。

  技法点拨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语句含意类题目,考生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抓住题干中所提及的概念及相关限定条件或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第1题中,概念为“汉代印章”,限定条件是“特点”。

  2.搜索概念或语句的内涵信息。论述类文章中,阐述概念内涵的语句常是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如解答第1题,通过快速浏览文章各段的首尾句可以概括出“汉代印章”的特点。第一段尾句是汉初官私印继承秦印制度,第二段首句写汉官印所用字体“小篆”的特点,第三段首句写汉私印脱离秦制后的发展等。

  3.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因此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词语,从而判定其内涵。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也是如此,只有结合该句的上下文,才能体会出该句表达的意思。具体而言,要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或语句的含意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或语句的含意改变了。如第1题的B项,与原文对照后,发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与第一段中第二句话的内容不符,所以该项表述错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D项,“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扩大范围,由原文可知,汉印包括官印和私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是私印;另外,“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无中生有。

  误区警示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类选择题,考生容易陷入如下误区:

  1.没有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不能理解关键词、中心句和重点段的意思。对于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的文段,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其意思。

  2.不能做横向联想和纵向挖掘。对于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等,不能通过横向联想和纵向挖掘来归纳概括。

  3.过度推断,缺乏依据。无中生有、暗换条件、强加某种关系等都属于此类问题,如上题D项中的“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就属于无中生有。

  技法点拨

  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类选择题,考生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找准找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一般要综合几句、一段乃至几段文字的内容,因此,在依据题干要求寻找原文信息时,一定要找准找全,不可遗漏,否则就难以判断。如上题的A项,阅读A项之后,要依据A项提供的信息到原文中去寻找,可以发现该项信息由第一段中的“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和第二段中的“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两句话归纳而来。

  2.归纳比较。找到相关内容后,要对其进行归纳,然后将自己归纳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判断其正误。如上题C项的相关内容是第二段的前两句话,抓住其中关键“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并与C项进行比较,便可判断出C项是正确的。

  二、(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D

  【解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

  【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取一。

  误区警示

  1.分不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对照关系,把论点和不相匹配的论据混搭在一起,或者论证过程并不能证明此论点等。

  2.对主要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概念辨析不明,以致对选项中命题人故意“移花接木”的陷阱不能准确识别。

  3.分不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或者混淆论点和论据。

  技法点拨

  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述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其他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要注意不要把“论题”(论的是什么)和“论点”相混淆。“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这两点是有区别的。

  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实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标签:高频考点 高考语文]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