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 文言文阅读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拿高分

文言文阅读掌握这种方法才能拿高分

2019-01-03 17:02:57三好网

  一、打好基础

  1.熟读课文

  不仅要求背诵的课文要滚瓜烂熟,其他不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要很熟悉,一见到某个句子就知道是选自哪一篇,实词怎么讲、虚词怎么用都知道。

  之所以要熟读课文,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阅读是同课本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实词很多是课本中学过的,虚词也要求同课文例句进行比较;

  更重要的是通过熟读课文,可以培养文言语感,通过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语感力,对文言文用语、句式等表达方式比较熟练,那么考试时阅读生疏的文言材料,就比较容易读懂。

  2.注意归纳和总结

  文言文中有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要注意归纳和总结。掌握了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以简御繁。如活用的规律、句式的规律、虚词运用的规律等。其实这些规律,很多复习资料里都给我们总结出来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熟悉它,用课本中的实例去印证它,从而变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便考试时用来指导阅读。

  3.加强积累

  如文言实词,积累得越多越好。原来课本要求掌握实词340个;后来为减轻负担,改为180个,又改为150个;2004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定为120个。但仅掌握这120个实词,应试高考是不够的。如2003年试题要求辨析的四个实词 “讽、哂、遇、务”,全都在这120个实词之外,但都是课本上学过的。2005年高考15套试题,一共考查实词60个,属于这120个实词范畴的只有14个。又如虚词,课文中出现的典型的虚词用法的例句,要记熟。

  二、掌握技巧,把握文意

  1.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都是选用课外文段,答题的关键是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怎样读懂原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主要有5种方法。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意义,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如2000年试题“自放驴,取樵炊爨”中“樵”作“打柴”讲,对不对呢?“樵”本来有“打柴”的意思,“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樵”就是砍柴。但是联系具体语境,这里的“樵”不能作“打柴”讲,因为它前面有个“取”字,所以只能作“木柴”讲,“刘海砍樵”也是这个意思。

  ②利用汉字的形音义进行推测

  汉字大多是形声字,形旁表义,其意义多与形旁有关。

  如“冀得一归觐”的“觐”字,解释为“拜见”对不对呢?我们分析它的字形,形旁为“见”,声旁为“堇”,其义应与“见” 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知作“拜见”讲是正确的。通假字的原则一般是同音通假,因此在阅读时,如果碰上有的字用其本义解释不通时,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进而准确理解词义。

  如2001年“阴资装,百余里要之”的“要”,用它的基本义很难讲通,如果由同音而想到通“邀”,从“半路拦截”引申为“迎候”,就豁然贯通了。

  ③词语、成语联想法

  文言文有些字的意思如今很少见,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兵车行》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垄亩无东西”,“把” 字作介词讲,是讲不通的。

  如果我们联想到“把握” 一词,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把”就是“握”啊!又如《谏太宗十思疏》“董之以严刑”的“董”字,作“监督” 讲,也可以与现在“董事长”“董事会”的“董”联系起来。又如“善才绳之”的“绳”,可以联想到“绳之以法”的“绳”,就知道不是“捆绑”,而是 “惩治、制裁”的意思了。

  ④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活用,正确理解词义。

  例如“甃以石,行旅便之”,将“行旅”解释为“行走旅游” 对不对?我们通过语法分析,发现“行旅”在这里作主语,应是名词性词语,是“行旅之人”“行人旅客”之意,而“行走旅游”是动词,不能作主语,因而是不正确的。

  ⑤利用相似的浯言结构,处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测判断。

  如“强凌弱、众暴寡”,“暴”与“凌”位置相同,意思相近。

  又如“寒者利桓褐,饥者甘糟糠”,“桓褐”与“糟糠”位置相同,我们知道“糟糠”是不好的食物,就可推知“裋褐”大概就是粗布衣服了。

  (2)正确把握文意,还要注意省略问题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

  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以”“于”等;从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主要是承前省。阅读时,省略了什么成分,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如“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理解,A.都是 “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人;D.买人、卖出。

  要解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人粟麦,应选C。

  又如句子翻译:“启听淮北取籴 ——向上报告说应当听任淮北民众来购买粮食。”这一句的翻译之所以错误,也是省略成分没有搞清楚。应该是“淮南岁俭,启听(淮南民众)(于)淮北取籴”,原句省略了兼语和介词,就导致了译文的错误。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其他句式,如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虽然有时不列入考试范围之内,但要读懂原文,正确把握文意,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而且每年的翻译题,实际上都考查到了句式和活用。

  (3)读懂原文,要善于利用题目选项

  文言文阅读题,大多是选择题型,有的题目是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其正确选项实际起到了疏通字句的作用。近几年,题目中一般有一道对文意的概括叙述题,大多是三项正确,一项错误,错误项也往往大多是正确的,只有某一点是错误的。这种题目对我们整体把握文意有很大帮助,更应该好好利用。我们只要找出了那点错误,其余的都是帮助读懂原文的提示了。

  2.掌握正确的解题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才是准确的。有些语句,题目里引出来了,有的考生就不愿再把它放到原文中去考查,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一定要改过来。

  (2)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深钻死抠。需要深钻的地方,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这既是测试的内容,也是文中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3.掌握错误项的设置手法

  对文意概括题,如果我们了解命题人设计错项的基本手法,对我们进行快速辨别,正确筛选,无疑是有好处的。一般说来有以下五种手法:

  (1)曲解意思。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成“无力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就是故意曲解意思。

  (2)张冠李戴。故意将事件与人物错位搭配,形成错项。

  (3)时序颠倒。有意将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4)事件杂糅。故意将几件事情或细节杂糅混编,让你难以理清头绪,难以分辨正误。

  (5)无中生有,故意捏造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安到人物身上,干扰正常思路。

[标签:高考复习 高考资讯]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