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高考资源网高考真题 | 高考模拟题 | 高中试卷 | 高中课件 | 高中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电子课本 > 高中政治电子课本 > 新课标教师用书思想政治选修2 >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专题二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建议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专题二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建议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27 18:16:41

高中电子书:人教版政治选修3教师用书专题二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建议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建议

  (一)课时安排

  本专题由四框组成,原则上每框一课时。如果时间、条件允许,可以安排一课时开展专题探究活动。

  (二)教学方法建议

  1.讲授式教学

  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应该由教师以讲授的方式给学生讲清楚。例如,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等概念或原理都需教师进行讲解。

  2.提问式教学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增强记忆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交流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讨论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所要讨论的题目和相关内容有一个周密的安排。要寻找一些学生有所了解,有话可说,但是又存在着一些理论的认识误区或者存在着不同见解的题目。如货币理论讲授后,可以安排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其次,要在讨论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既要充分讨论又要紧扣主题,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理论、澄清是非,走出思想认识方面的一些误区,达到既教学又育人的目的。

  (三)评价方式建议

  在本专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在评价中要注重突出思想性、教育性

  在本专题的评价中,应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正确看待商品货币、市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于学生的参与能力给予肯定性评价

  本专题教材中设置了收集资料,制作展板,参观、调查等课内外活动。另外在教师的授课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应给予肯定性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自我测试及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生产资料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有()

  A.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B.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是()

  A.调查研究法

  B.实事求是法

  C.具体到抽象分析法

  D.唯物辩证法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7.具体劳动()

  A.形成商品的价值

  B.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

  C.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D.是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8.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C.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0.货币的本质是()

  A.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流通手段

  C.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11.价值规律是的基本规律。()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产品交换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3.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是()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5.资本主义的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16.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

  1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是()

  A.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

  B.存款利息高于贷款利息的差额

  C.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总额

  D.银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A.生产过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生产相对过剩

  D.固定资本的更新

  20.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A.创造物质财富

  B.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C.商品生产

  D.剩余价值生产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有何意义?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什么决定的?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什么?为什么?

  5.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

  6.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是什么?

  7.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8.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哪些?

  9.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什么意义?

  辨析题

  1.凡是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2.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都成正比。

  4.由于商业资本家也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因而会使产业资本家吃亏。

  5.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社会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这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

  6.一种物品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种商品生产过少,别的商品才会出现过剩。这一情况,市场会自行调节过来。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会爆发的。

  分析说明题

  1.材料一:“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材料二:“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劳动的生产力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力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马克思为什么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注:劳动的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

  2.材料一:西瓜在二三月份卖,要卖几元钱一斤,而在七八月份则只能卖几角钱一斤。蔬菜也是一样,大棚里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价格要比大田里种的时令蔬菜的价格高得多。

  材料二:各类商品的价格虽然有涨有落,但是,青菜再贵也很难超过鲍鱼。

  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这是为什么。

  3.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我们经常发现下列现象。

  现象一:当某类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时,其价格高于价值。这时,不仅原来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会吸引部分本来生产其他不赚钱的商品的企业将资本转移到这一行业中来。而当该类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低于自身价值时,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会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将资本转移到别的部门中去。

  现象二: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都想采用本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不断加强管理,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

  现象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一行业内有的企业经营良好,而有的企业经营不善,经常发生亏损企业被同行业中效益好的企业兼并的事件。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4.李嘉图认为,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但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2)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C2.D3.D4.D5.C6.C7.C8.D9.A10.A

  11.B12.C13.D14.D15.A16.B17.D18.A19.D20.D

  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如下。

  第一,进入19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已经提到了首位,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主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3.答: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过程,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过程,叫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4.答: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因为,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

  5.答: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6.答: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从一个起点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下去,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三种形式之间的转化在时间上必须依次顺利实现。

  7.答: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8.答: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资本家集团有:产业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和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分别获得企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

  9.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辨析题

  1.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就不是商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未必都是商品。

  2.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指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别,是两种不同的劳动。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是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同时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3.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的效率。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答:如果产业资本家自己销售产品,一方面要把一部分资本投放商业领域,从而会减少用于生产的资本;另一方面也会使自己资本的周转速度变慢。这都会降低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率。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家来专门投资经营商品的买卖,产业资本家就可以将全部的资本用于生产,并且可以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本家虽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但他获得的剩余价值比他自产自销时可能会更多。

  5.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产品过多造成的。实际上每到危机到来时,一方面大量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的劳动者更加缺衣少食。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6.答: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的一种观点。萨伊混淆了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卖的过程也就是买的过程,供给会创造它的需求,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在商品流通条件下,卖的过程与买的过程一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现在卖了,我现在不一定买;我在这儿卖了,我不一定在这儿买。在此情况下,供给与需求可能会出现量上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分析说明题

  1.答:(1)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生产的商品相对成本就高,或者卖不出去,他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将导致他亏本甚至破产的命运。

  (2)材料二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因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由于劳动总量不变,包含在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在劳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大。

  2.答:商品交换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样的西瓜、蔬菜在不同的时期售价不同,是因为在没有大量生产的季节,供给量少,这时价值规律作用表现的供不应求,就会使价格上涨;反之,当这些商品到了自然成熟的季节,供给量增加,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供求平衡,也可能供过于求,价格的回落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当然,反季节的西瓜和大棚蔬菜在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和其他成本肯定也高一些,根据价值规律的作用,其价格高些也是必然的。

  至于青菜的价格再高也超不过鲍鱼,是因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总是以价值为轴心线,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不能相差太大。这两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使用价值相差甚大,价格再有波动,也不能超过这种差距。

  3.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应该相符合、相一致。但在日常生活中,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当某一部门的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就会吸引社会资源从别的部门流入该部门。而当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时,就会使社会资源从该部门中流出。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的决策存在盲目性,见什么东西赚钱一哄而上,见什么东西赔钱纷纷下马,也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改善管理,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改善管理,会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价值规律会促使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生产者,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对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往往保密。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现优胜劣汰,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情况相反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在此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两极分化。

  4.答:(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只给高中生用的高考APP,家长请止步!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热门专题

高考网
  • 自主命题
  • 统一命题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