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高考资源网高考真题 | 高考模拟题 | 高中试卷 | 高中课件 | 高中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网 > 电子课本 > 高中政治电子课本 > 新课标教师用书思想政治选修2 >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一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电子课本

高考真题

高考模拟题

高中试卷

高中课件

高中教案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一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来源:网络资源 2009-09-14 14:40:51

  高一思想政治电子书: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选修2教师用书 专题一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专题介绍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因而,本专题的重点,应该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与政策主张。学生把握这些重点问题,要依据教材。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斯密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任何物品,一般不会拿东西与水交换。反之,金刚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这表明,他科学地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他没有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一方面认为,任何一件物品的价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第一种说法表明,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第二种说法表明,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决定的。很显然,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既具有科学的成分,又包含了一些错误的观念。

  2.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的人。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的三大阶级的收入,这三大阶级是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的阶级。这一划分大致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以往的划分比起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斯密收入分配理论也是二元的。斯密一方面认为,资本出现后,劳动者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就被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雇主的利润;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农业资本和普通利润的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利润是对资本家垫付的自身生活资料的补偿,是他的实际费用的一部分;地租是地主借给农业资本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其大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他的第一种观点,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及地租的来源和资本主义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他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成了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的恩赐”,则掩盖了工资、利润及地租的实质和资本主义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3.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行经济自由。他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关于把资本用在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其生产物能有最大价值这一问题,每一个人处在他当时的地位,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

  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提高的呢?斯密认为,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他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生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别的,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斯密看到了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市场本身存在的不足。

  斯密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与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4.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同意斯密关于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关于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他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他指出,“一种商品如果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虽然“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他认为,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重劳动价值决定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他指出:“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是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贯,就应该认为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和他们生产过程中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另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他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在分析商品的价值决定时,李嘉图感觉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问题。他指出,商品的价值与投在它们生产上的劳动成比例;这里所谓的劳动不仅包括投在商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也包括投在实现该种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一切商品,不论是工业制成品、矿产品还是土地产品,规定其价值的永远不是在极为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时用的较小量劳动,而是不享有这种便利的人进行生产时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也就是那些要继续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这里所说的最不利条件,是指人们不得不接受的生产条件。

  李嘉图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但由于他把商品生产看成是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5.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他指出:劳动加到原料中去的价值量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它分割为工资和利润;地租是付给地主的一部分土地产品,而土地产品的价值是由从生产到送上市场这一整个过程所必需的劳动总量决定的。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指出,一国的产品要在地主、资本家和劳动者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要正确判断各阶级的收入状况,不能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其所得的相对产品量。假设由于机器和农业的改良,总产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资、地租和利润各增加了一倍,这时三者之间的比例就会和以前一样。但如果此时工资增长了一半,地租增长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增量全部归于利润,那么,利润相对提高,而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了。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他指出,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对农产品需求上升,致使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这样,虽然名义工资是不断上升的,但其增加速度赶不上物价的上升速度,结果导致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李嘉图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李嘉图的一大贡献,但他把实际工资下降的原因归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没能作出科学的分析。

  6.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贸易自由是经济自由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生产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本国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成本绝对地少于其他国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各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也不是可以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的。这一学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都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国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学说也有不科学之处。实践证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可能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2009-07-30  人教网

只给高中生用的高考APP,家长请止步!

收藏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热门专题

高考网
  • 自主命题
  • 统一命题
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