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考总复习 > 高考心理 > 心理辅导 > 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

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

2009-09-02 15:37:12新丰中文章作者:季希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人格、能适应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不但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而且要把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2、高一学生面临着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转型的适应过程,是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烦躁冲动、无法承受挫折、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合作、自卑、害怕竞争等心理或行为特征。

  3、重点高中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前是家长、老师的“宠儿”,是其他同学仰慕的对象,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他们的位置、地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很快适应这一变化,因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如何有效地把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重点高中学生的这一现实情况及学校的教育机制相融洽,使教育真正实现其根本目的,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于2001年7月确立了“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这一研究课题,同年,课题被确认为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理论依据是认知辅导理论,它以认知疗法包括艾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法(RET)、贝克(A.Beck)的认知治疗和梅钦鲍姆(Meichenbaum)的自我教导治疗法为主要内容。其中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又称ABC理论,是我们开展认知辅导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培养,旨在适应时代的需要,探讨构建、培养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内涵、意义、任务、目标、内容、方式及途径等,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高一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构建起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促进高一学生身心健康、尽早适应新的环境以期全面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高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差,对自我认识不全面,对新课程、新环境缺乏适应力,调节、支配自己行为能力不高的现状,课题研究侧重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训练学习方法,培养高一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即:

  1、认识自我。通过向高一学生介绍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对高一学生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的心理测试,使之真正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

  2、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一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帮助高一学生分析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方法的关系,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个体心理特点、群体心理特点、人际关系的心理调节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使之掌握人际关系交往的基本知识。

  4、正确对待挫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免消极反应,正视现实并力求通过努力采取相应策略尽快走出困境。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我们感到心理教育科学性很强,没有人给予科学的指导就很难走上正规的道路,所以中学心理教育必须科技领先,必须与科研相结合。2002年,我们与盐城师院建立了协作关系,与教育心理学系的有关教师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讨,并邀请了在心理教育方面颇有研究的刘强副教授作为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学校组建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心理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安排两位老师负责心理辅导室工作。制订了《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成立了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了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正常进行。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利用该课题量表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对2001年入学高一的48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获得了高一学生在焦虑、抑郁情绪及各心理应激源等方面的数据,同时在初中部和城区二中也进行了同样的调查,数据反映出丰中高一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指数均大于初中学生平均的3~4个点,大于二中学生平均的1~2个点,所以焦虑、抑郁情绪量表上的平均数也比较大。就是说,高一学生承受着比初中学生高的心理压力,也承受着比其他学校学生高的心理压力,这就再次引发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心理教育重要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以量表为基础,建立心理档案

  从2001年9月我校利用研究课题中的量表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调查的资料作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依据,并输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心理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存档,目前建立心理档案建3500份。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有二个,其一是为了对各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针对班级特点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其二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前,为心理辅导教师准备好一份备用参考资料。

  (三)在专家指导下,开展学生心理辅导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在盐城师院专家指导下我们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开展了以下工作:

  1、适当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黑板报和电视、广播的作用进行心理教育。

  2、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各班推荐两名学生作为心理辅导联络员,男女同学各一名。负责本班同学与心理辅导室的联系工作。

  3、安排心理辅导课。各班每一学期安排一节班队活动课作为心理教育辅导课。

  4、建立家长学校制度。每年对各班学生家长作一次讲座与座谈形式相结合的活动,商讨情绪与中学生身心健康、认知发展、个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和对学习的影响。

  5、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团体性心理辅导教育。

  6、设立心理辅导联系箱。学生觉得有心理问题与个体心理冲突时,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联系箱直接反馈给心理辅导室,以便进行及时协调 。

  7、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为了协助一些学生自查,心理辅导老师还将心理健康咨询自查软件,安装在心理室的计算机内,此软件适应性广、保密性强,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自我测试的最好的工具。

  两年中,我们学校与盐城师院心理教育系联合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多收获,研究结果所得到的量表在我们城区其他学校得到了直接的应用,而且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前景广阔。

  四、实验措施

  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国家有关教育发展文献以及教育实验、学生心理咨询、心理卫生专著、《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中的相关论文,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内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做法制定了以下实验措施: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其主要内容有:学生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入学时的健康、学业、奖励,实验前的心理测试、调查问卷结果,重大的或突发性的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事件记录及简要的分析,主要事项汇总记录等等。

  (二)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和微妙的,为了更好地疏通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个别咨询的作用。我们专门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咨询活动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明线是由学生主动找教师咨询或教师直接找学生辅导,暗线是指通过开设“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三)加强小组心理辅导

  小组心理辅导是介于集体辅导和个别心理指导之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做法是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然后归类,在课外或课内逐类解决。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成立了“志向与上进心”、“价值观”、“集体荣誉感”、“明辨是非与爱憎分明”、“坚强意志”、“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爱心”、“生活自理”、“勤俭节约与吃苦耐劳”、“适应团体生活与社交”等13个辅导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讲座、经验介绍、座谈、讨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所有学科协同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所有学科共同承担、协调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宜把常规教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我们提倡借助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引导学生多讨论、多质疑,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分析一般的学习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专门指导,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悟学法;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在教育艺术方面,我们侧重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习焦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育途径上,我们提倡各学科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任课教师及时交流在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心理问题,与有关实验教师讨论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方法。

  (五)创设成功机会,鼓励合理竞争

  通常情况下,学生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一是逃避竞争的心理,这以来自农村的学生为主。另一种是不正当的竞争,采取诸如敌视、破坏、考试作弊、故意影响他人学习等不正当手段取胜。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解放思想,面对现实,开阔心胸,培养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作风;另一方面,加强成功的体验。我们把具有相近知识的基础有相同特长的学生分编成组,实施基础较为一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竞争中,多进行个体内部差异的评价,以自己过去的表现作为参照点评价自己的目前状态。强调自己的进步,以加强自信心。

  (六)引导家长协调教育

  举办家长学校,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让家长学习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召开家长会和定期或不定期的家长小组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解决已发生的问题或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要全面发展。鼓励家长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尊重人格,不独断专行,不伤自尊心。同进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丧失信心,放任不管。

  五、课题研究的效果与分析

  (一)全面分析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宣泄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性格扭曲、精神压抑等现象频频发生,甚至有些心理问题已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1)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看。关于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有很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但是,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许多的中小学还没见什么响应。一般的中小学教师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很清楚,对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知识也知道甚少。

  (2)从社会用人机制看。从目前社会的用人机制看,主要注重的是学历水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身体状况,很少有用人单位考虑被录用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样难免导致人们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

  (3)从学校教育评价看。学校教育应该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但从传统教育价值判断标准看是以知识接受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考核教师的水平。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以社会进步为本位,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它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

  (4)从教师教育观念看。长期以来,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忽略了情感因素;教学过程讲究的是科学性与严密性,而缺乏教学的民主性与平等性。教师注意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品行、道德情感、生活能力、意识观念、人际交往等的培养至今却未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5)从家长养育子女看。如今,大多数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疾病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大重视。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有什么想法,孩子有什么想法不能毫无顾忌地讲出来,家长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6)从学生自身认识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好一切皆好”的错误想法,学生本人不关心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有的自从上了学校,就“没有一天高兴过”,“活得很累”,结果带着心理病态走向社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不起风吹雨打,不思进取、不会与他人协作。最终成了社会的累赘,“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马加爵的事件说明人格的心理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2、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遗传素质只是给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

  (1)学校教育问题。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育思想的陈旧。二是教师自身心理的不健康。三是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2)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心理素质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祖父母和父母及孩子的关系,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负担之一。

  (3)社会环境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改变。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

  (4)自我意识问题。青少年学生随着心理逐渐成熟,在他们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要操心。其中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学生常常遇到的内心顾虑。如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估过低或因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的自卑心理;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造成的孤独心理;当自己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了失望、忧郁等心理反映。

  (二)对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中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年阶段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关注个体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开始注重情感的体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和自我调控能力,所以心理波动十分显著。这也是形成高一学生行为规范问题和学习困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讲,主要有这样几具方面:

  1、陌生的师生、同学关系。在初中,教师总跟班,有的甚至连午休也管,管得细,学生对教师有依赖感;到高中,教师只是上课或自习才轮到上班,班主任也不是经常可以碰得上的,学生找不到依靠,总觉得教师离自己很远。如果高一年级新生老是依恋旧时的群体,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2、不适应多门学科的学习。初中一般只上5-7门功课,一上高中,就得上10门以上的功课,高一新生容易产生手忙脚乱的感觉,失去协调和自控能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心,需要教师从心理和学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

  3、盲目的自信与自卑。一些尖子生信心十足,意气风发,也有一些在初中时的尖子生因为学习竞争的激烈,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会心灰意冷。借读生、计划外的学生入校后,一般都是自卑感与心理压力较大。但是,学生都有强列的好胜心,人人都想成为强者,渴望成功,高一新生不管是自信或自卑,都对新学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展现自我的欲望,这是教育他们成长的契机。

  4、矛盾的思维方式。初中三年养成的认知习惯影响着他们接受新事物,他们常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教师,或勇敢地对高一年级的新老师提出质疑。但在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又迅速发展,开始远离教师和家长,他们有心里话更愿意对同伴讲。对初中老师形成的服从、依赖与进入高中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这是他们思维的主要矛盾。

  (三)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认为,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耐挫折能力

  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一个人没受过任何挫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是目前许多家庭对孩子却是过分保护,惟恐孩子受挫折。尤其是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后,他们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至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一旦挫折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是容易因绝望而轻生。正因如此,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的不断完善,增长才干和取得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有助于提高耐挫能力,也会对其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根据耐挫能力培养要求与内容,以及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确定方法。培养耐挫能力方法很多。如①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②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③发展学生内部控制点,④创设挫折情境,⑤角色的扮演,⑥情绪疗养等方法。⑦加强个性修养,培养理智感。⑧要不断调整自己奋斗的目标。

  2、要培养学生调控学习焦虑的能力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提供的资料,中学生中有36.7%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压力上的心理问题(见2000年1月10号《中国教育报》)。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习焦虑。高中学生存在的学习焦虑,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过度紧张、恐惧的状态之中,这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此提出下列一些学习焦虑异常调控方法,与大家探讨。

  a、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心理自我。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成熟程度,了解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了解自己的进取心、考试焦虑程度、意志状况,了解自己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等等,为教师的心理辅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b、教师、家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焦虑,用自身的最佳水平去影响、感染学生,控制学生学习焦虑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避免对学生施加对其自尊心有严重伤害的刺激。

  c、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向学生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作业、测验、考试的时间、内容,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应分层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

  d、“心病还要心药治”。教师应钻研《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学》等教育理论书刊,从中找到治病的“心药”。

  e、指导学生科学用脑。

  f、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获得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消除一些调控的干扰因素。

  g、开展心理咨询与“热线”对话,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找学生谈心,或设立班主任信箱,经常与学生沟通心灵,诊断学生的“心病”,教育学生要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使过度焦虑的学生宣泄渠道得以畅通,以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h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焦虑异常的情境中解放出来,摆脱烦恼,超脱自我,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整自己。

  3、要培养学生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技巧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与支持等。

  高一年级的新生最怕老师对他置之不理,产生失落感,以为老师不管他了,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信任、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应明白,实现师生交流的主动权在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密切师生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多与学生接触,尽快让学生认可老师,完成新旧环境的转换;还应该注意把师爱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都可以传递师爱,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都可以缩短师生的距离。在定期的班会、谈心中,教师应敢于敞开心扉,给学生留下可亲可近的印象,促进师生间的心理相容;要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帮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使集体责任感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解决学生间的冲突,应用集体责任感来约束,教育效果会更好;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难点,其中女生之间、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原则更为重要。要冷静地对待和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间彼此像兄弟姐妹一样的和睦相处,互相信任和尊重对方,团结、友爱、互助,让每个学生都体味到来自集体的家庭般的温暖,自然而然地使每个班级成员对这个集体产生一种向心力。

  (四)研究了学校构建和培养高一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将心理教育融入一切中学教育活动中

  在现代教育中应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中,以受教者为出发点,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因材施教。

  (1)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这就要求科任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①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我们对学生讲清该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待事业以及为国为民多方面的重要性,将远景和近景效益客观分析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讲清该学科在各科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要偏科,全面发展;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读学科;改善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让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兼而有之;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不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学科如何重要而给学生加码;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 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②进行学法指导。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

  ③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运动相交替,同学习内容相交替,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

  ④杜绝对学生的不良刺激。不良刺激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一定要坚持积极以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不要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不轻易向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告状,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自制力不够强、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纪律也差的学生,除了正面引导外,必要的批评和惩罚也是要有的,但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批评的方法。

  ⑤努力搞好学科活动。学科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能够有效扩大心理教育影响的重要渠道,是科任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我们有意识地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过去,和学科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活动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又能提高活动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

  (2)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意志。

  德育是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性,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若将心理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中进行,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通过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等手段达到。其中班集体为学生的性格意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培养出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且其他许多优良的性格特征,也能得到培养。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且由于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课外活动提供大量的实践和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自我发现;课外活动中,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艺术欣赏和创作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那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克服较多困难才能完成的活动,则可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以及正视失、敢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通过形形式式的课外活动,为各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了发挥的机会、挖掘了他们的内在潜能,增强了自信心。

  2、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开发潜能促成学生健康发展

  开设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排除心理障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现代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曾说,心理咨询不是能医百病的灵丹和对幸福的许诺,而是启发我们对人生苦难的坚韧无畏。所谓心理咨询指的是帮助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

  (1)在接待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遵循的原则

  平等尊重原则

  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因此,我们咨询老师一直坚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给学生以充分尊重,这样也容易缩小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对方的顾虑和拘束,使对方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服从真理,择善而从,受到启发。

  同感真诚原则

  在接待学生中,我们坚持同感真诚原则。态度和蔼,推心置腹,给学生以亲切感、实在感。充分理解对方,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心中的感受、困惑、怒气、忧愁等尽情抖露出来。师生之间心理上有了沟通,引起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将内心世界充分显露出来,教师才能对症下药。

  保密原则

  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常常把自己一些在其他场合不宜透露的事情或不宜暴露的矛盾说出来。咨询老师坚持严格为其保密,告之决不会把任何事告诉组织和其他任何人。

  (2)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采取主要的步骤和方法

  迅速全面掌握情况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诉说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信息中迅速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对方的学习、生活、性格、爱好、家庭、社会交往等情况以及近期情绪、行为变化的原因,及时把握对方的思想、心理问题的焦点。

  轻松导入,循循善诱

  我们在掌握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制定了疏导方案后,首先表示理解和有同感,然后谈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以形成初级心理接触。然后循循善诱,帮助对方分析原因,化解矛盾,消除烦恼,调适情绪,制定对策。

  目标激励,鼓励进步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我们不仅是帮其化解矛盾,排忧解难,而且还要帮助他们设立适合自己实际的有利于使之尽快走出低谷的小小奋斗目标,并鼓励其为实现近期目标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学习、生活的理想。

  挖掘潜能,开启智慧

  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脖子上挂着两个字“价值”,教师的责任是帮助每个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帮助他们拼命地发挥长处,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成长的“人际情景”,人的潜能就能激发出来。

  巩固成果

  心理咨询辅导最后一个阶段,是巩固谈话的心理效应和成果。我们一般都是注意观察对方的情绪,观察其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并认真听取对方的表态。恰当地提出希望要求。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求其过一段时间给我们一个“回音”。

  总之,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是更好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协调心理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3、开展家庭心理辅导,将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培养延伸到家庭中去。

  家庭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都有深刻、持久的影响。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1)指导家长改进与子女的沟通方式    家庭成员的情感维系和家庭的气氛融洽对沟通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亲子沟通可以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表达爱心,能使子女保持心情愉悦,也可以配合学校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里困扰。

  (2)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目前家庭教育有一些不良的倾向,如过分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轻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对孩子过度保护或放任自流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协同一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父母闲暇活动也要提高格调和品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4)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指导  我们将特殊家庭分离婚家庭、闹离婚家庭、分居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残疾人家庭、领养家庭、“新贵族”家庭、婚后重组家庭等,学校尤其重视这些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七、课题研究的启示

  1、开展心理教育,明确目的至关重要

  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流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教育一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二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学校心理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上,而不仅是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矫正,切不能把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

  2、开展心理教育,理论指导至关重要

  学生群体有其心理和行为群体特殊性。在类似的环境条件下,这种特殊性在个体上的表现程度仍有很大差异,这是个体感受和评价有差异,是认知不同的结果。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学生的外显行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认知。认识到心理教育的关键不是去排除诱发性事件或不良情绪行为,而在于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所以,我们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就在“认知”上,以艾利斯(AEliS)理性情绪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3、开展心理教育,培训教师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心理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及家长)。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每一位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所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保证心理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4、开展心理教育,遵循原则至关重要

  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使心理原则与教育原则相融合,遵循几项主要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宗旨。二是自我教育原则。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仅依靠教师传授心理知识去实现,必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依靠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因而必须注重情景创设和行为训练。三是合作性原则。心理教育不可能是一项孤立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与班主任工作及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科教育工作相结合,并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统一目标,互相配合。

[标签:心理 高一]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